试点探路的改革举措持续推出,改革试验田深耕细作、渐次开花,为推进全国面上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
外商投资12015亿元,增长12.4%,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0.2%,1-11月份为增长5.0%。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25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9%,增速比1-11月份提高4.2个百分点。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5.1%,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29736亿元,增长11.3%,增速回落1.9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5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
东北地区投资30642亿元,下降23.5%,降幅收窄1.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156762亿元,增长12%,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发挥规划统领作用,深化世界能源、信息、交通等领域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开展三网融合发展规划研究和顶层设计,发挥中国的综合优势,持续引领发展。
全球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超过250万公里,为近60亿人提供了电力供应。三网融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依靠技术创新,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已进入大范围互联互通的发展阶段。发挥创新驱动的关键作用,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在能源、信息、交通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特别要注重交叉学科、跨界融合技术的创新发展,在柔性直流输电、大容量储能、能量路由器、信息物理融合、大数据、物联网、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方面尽快取得一批创新成果。
以更智能、可持续的方式,让人人享有清洁绿色能源和便捷高效的信息与交通服务,将促进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智慧国家、智慧地球发展。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是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推进三网融合,能够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就像人的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四肢系统。三是创造智能美好生活。推进三网融合,首先是推动能源、信息、交通从传统产业形态向绿色低碳能源、新一代信息通信、高速电气化交通产业的升级发展。
目前,神经系统四肢系统基本实现全球主要国家和重点城市的互联,正在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与延伸,但血管系统的互联互通明显滞后,尚未形成全球互联的能源网络平台。以电力为动力、以数据为纽带,现代能源网、信息网、交通网呈现相互交叉、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这是三网融合发展的根本内因。全球各国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互联互通发展都有很强的意愿和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高达6万亿美元,将为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全球铁路里程超过130万公里、覆盖150多个国家,全球高速公路超过23万公里、覆盖80多个国家,铁路网、公路网以及航空、海运基本实现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
通过三网融合发展,促进能源流、信息流、人流和物流相互协同、高效配置,重塑产业价值链、创造市场新需求、催生经济新业态。三网融合发展价值巨大。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未来能源网的基本形态,是有效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中国方案。将有力促进绿色能源、互联网经济、智能交通等领域产业创新发展,激发新的市场需求、催生新的经济业态,打造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是降低社会发展成本。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解决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牢牢抓住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实。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三网融合发展,需要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推进三网融合,能够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和先机。推进三网融合,要抓住能源网这个关键和短板,尽快实现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创新突破。能源、信息、交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保障、经济支柱和创新引擎的重要作用,这是三网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者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四是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三网融合发展为实体经济打造强大新动能推进三网融合,既提升能源、信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又发展壮大新兴产业,为实体经济发展打造新动能、释放新活力、创造新增长,将有力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本质提升,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创效的本质是提升现有经济发展质量,三大基础设施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扩大连接范围、提升输送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实现通道、设施、服务的高效共享,显著降低全社会发展成本,提升能源、信息、交通要素的流通和配置效率,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发挥三网互联互通和聚合效应,能够促进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从传统机械制造向现代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
一是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当前,世界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紧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三大挑战,根本出路是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总的思路是:以世界能源转型和信息技术革命为契机,以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保障,发挥网络经济和规模经济优势,加快形成全球能源、信息、交通即瓦特(Watts)、比特(Bits)、米特(Meters)三(特)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度电气化、高度智能化、高度全球化、高度人本化的发展目标。三网的互联互通、协同发展,可以创造巨大的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效应,这是三网融合发展的价值源泉。
一些国家和地区能源发展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电力发展长期就地平衡为主,对清洁能源开发和大范围配置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电力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快三网融合,有利于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空间、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结合近年来以特高压电网推进中国电力转型、以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世界能源转型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以推动能源转型为突破口,加快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全球能源、信息、交通三网融合发展,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转型创造新机遇、注入新动能、实现新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深化改革,在钢铁、石油、机械制造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并未出现寡头垄断或联盟经营的局面。
民营企业更多的是依靠专、精、特、新成为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竞争的重要一环。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国有企业大多以发展资本、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其任务主要是打造行业中的领军企业,以产业链、价值链形式带动众多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些运营方式和激励机制保证了国企的规范运营,提高了国企的市场竞争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并非对立,不能把国企改革发展等同于国进民退。事实上,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处于重要地位,二者良性竞争、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才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特征。
认为国企效益好就是行政垄断的结果,把国企与垄断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对国企的一种误读。国企并非特殊利益集团,国企改革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多更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然而,对于当下的深化国企改革,社会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借机炒作国进民退、国企垄断,认为国有企业是特殊利益集团。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也是奋勇争先。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企始终承担着共和国长子的职责,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国企改革,这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